天官畫是安徽天長的地方傳統工藝美術品。起源于17世紀60年代,距今已有340多年歷史。三百四十多年來,天長天官畫經過歷代藝人的不斷傳承,相繼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,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程式和風格,具有自已獨有的特點。
天長“天官畫”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。
第一階段:17世紀60年代——18世紀末。天長“天官畫”的主題以為民造福的歷史人物肖像畫為主,如人們心目中的偶像王永吉“王天官”。每幅畫僅畫一個天官人物和一個侍從。
第二階段:19世紀——20世紀初。天長“天官畫”的主題將當朝皇帝、傳說中的神仙、歷史名人有機結合起來。
第三階段:改革開放以來。天長“天官畫”的主題為神仙神話傳說人物,主題規范,人物定性,按傳承畫譜作畫。
布材
1、選布
選擇無毛頭的白棉布,有毛頭需要拋光處理。
2、刷漿
(1)配制漿料:市購骨膠(或阿膠)、明礬、面粉加粥湯經中火熬制。
(2)刷漿工藝:白棉布平攤于木板上,用羊毛刷蘸漿料按布紋順序刷漿,刷完涼干或曬干。
3、畫前準備
(1)磨布:刷漿后的畫布有刷痕,需用光滑的石頭磨光。
(2)選墨:選擇書畫專用墨,并經硯臺人工研磨。
(3)選筆:選用精制羊毫或狼毫毛筆。
(4)選色:選擇國畫顏料。老藝人說,以前作畫的顏料是紅、綠、藍等各色粉塊,需加水、骨膠擂制,沉淀后用上部色漿。
(5)選型:按用途和類型選擇天官畫的架構和畫譜人物。
4、作畫程序
(1)勾線:以畫譜為基礎,用毛筆打稿。
(2)著色:
上色順序:臉部底色——金屬色——棗色——群青——大紅——大綠——黃色——水綠——青藍——二青——熒紅。
破色:根據上色顏料適當破色,如大紅用胭脂破,群青用青蓮破,黃用朱標破,熒紅用褚紅破。
做臉色:根據人物年齡大小性別做色,眉、眼需精畫細作,畫胡須要襯淡黑,用細筆分畫出根根胡須。
(3)勾粉:用細筆蘸白粉勾畫人物輪廓線條。
(4)裝金:選國色金勾畫衣袍線條,也可用泥金或貼金。
5、開光
天長“天官畫”的最后一道工序是開光。畫師以潔凈之室、清潔之手,吉日良辰,口念師傳咒語,用朱砂和公雞的雞冠血點描人物眼睛。開光后,天官畫才可由戶主取回家供奉(船民的天官畫每年臘月二十四需進堂子即送回畫師處再次開光,年三十請回家供奉后進神坎)。
宣紙
1、選紙
選擇熟宣,因熟宣畫線條不走線。生宣上色會潤。用生宣需要經過膠礬處理。
3、畫前準備
(1)磨紙:用光滑的石頭磨光。
(2)選墨:選擇書畫專用墨,并經硯臺人工研磨。
(3)選筆:選用精制羊毫或狼毫毛筆。
(4)選色:選擇國畫顏料。老藝人說,以前作畫的顏料是紅、綠、藍等各色粉塊,需加水、骨膠擂制,沉淀后用上部色漿。
(5)選型:按用途和類型選擇天官畫的架構和畫譜人物。
4、作畫程序
(1)打畫稿:用細筆蘸墨水畫輪廊線條。
(2)裝裱:用普士紙將畫裱在大板上,裱漿為膠礬,工具為棕刷和羊毛排刷、切刀、滾木。
(3)著色:
上色順序:臉部底色——金屬色——棗色——群青——大紅——大綠——黃色——水綠——青藍——二青——熒紅。
破色:根據上色顏料適當破色,如大紅用胭脂破,群青用青蓮破,黃用朱標破,熒紅用褚紅破。
做臉色:根據人物年齡大小性別做色,眉、眼需精畫細作,畫胡須要襯淡黑,用細筆分畫出根根胡須。
(4)勾粉:用細筆蘸白粉勾畫人物輪廓線條。
(5)裝金:選國色金勾畫衣袍線條,也可用泥金或貼金。
5、熨整
將畫的四周用漿糊定位后噴水,通過空氣蒸發水份,使之平整,現用切裁切。
6、裝軸
裁切后的天官畫上下裝軸,便于懸掛。
7、開光
天長“天官畫”的最后一道工序是開光。畫師以潔凈之室、清潔之手,吉日良辰,口念師傳咒語,用朱砂和公雞的雞冠血點描人物眼睛。開光后,天官畫才可由戶主取回家供奉(船民的天官畫每年臘月二十四需進堂子即送回畫師處再次開光,年三十請回家供奉后進神坎)。[
